痛心,实在太痛心了!
谁能想到6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却在一次暑期实践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近日,一起6名大学生溺亡事故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令大家心痛不已。
根据媒体的报道可知,7月23日,东北大学的6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
虽然现场人士全力抢救,不幸的是6名大学生不幸去世了。
目前,涉事公司已经发布了情况通报。
根据通报可知,6名大学生在浮选槽中溺亡,1名老师受伤。
在通报的最后,涉事公司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对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深表歉意。
在这起悲惨的事故被曝光后,有媒体采访了东北大学的一名学生,该学生去过涉事公司,直言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里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
业内人士更是向媒体透露,浮选槽中的矿浆水含有悬浮物、化学药剂和重金属离子,具有腐蚀性和高温风险,需注意安全防护,“人掉进浮选槽,基本没有生还的希望。”
也因此,很多网友猜测6名大学生的遗体可能都不是完整的。
不过对于这一猜测,当地殡仪馆回应了。
殡仪馆说学生们的遗体是在7月23日下午被送来,目前还不能瞻仰。遗体和平时一样,不像网络上说的可能会被损坏。
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还说他们会把遗体清理得干干净净。
值得一提的是,7月11日,涉事公司还召开了上半年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会议强调要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更早之前的2月,涉事公司官微发文称在生产过程中,该公司选矿部浮选车间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公司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开展车间内部自检自查和安全培训,切实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该文章还提到2024年,浮选车间安全环保事故为零、职业健康事故为零、安全生产事故为零,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
随着这起悲剧引发全网关注,目前,《新华社》发声了。
新华社发出了三大灵魂拷问。
第一问:浮选槽作为选矿厂的核心区域,其上方格栅板为何会在学生参观时突然脱落?
第二问:是年久失修未被察觉,还是安装时已埋下隐患?
第三问:一个承载生产重任的厂区,其日常安全巡检与设备维护是否到位?
与此同时,遇难学生的家属也发声了。
家属们希望还原真相,不要让相关的人逃脱责任。
那么,对这起事故的调查有什么最新进展呢?
《中青报》的记者从东北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处获得了一份关于此次事故的最新的调查通报,并将通报内容公布。
这份通报公布了事故的直接原因。
通报中写道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规格1.2m×3m)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
通报还提到,涉事企业在今年2月,虽然对格栅板进行过一次“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
而且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那么,这件事情是怎么处理的呢?通报中也提到了。
通报提到涉事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3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
东北大学方面也启动了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
此外,学校和涉事企业已与6名大学生的家属取得联系,正依照相关条例法规协商赔偿。
通报的最后提到,此次事件调查组接下来还将完成现场勘查、资料封存、人员问询,形成技术鉴定和管理责任报告,并公布最终调查报告及追责名单。
作为关注到此事的一员,笔者想说这次事故太惨痛了。该追责的必须追责,该赔偿的必须赔偿,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了。
对于遇难者家属而言,赔点钱又有什么用呢,有什么比孩子还好好活着还好呢。
如今孩子离世,他们的余生将会都活在痛苦之中。
亲人的离去,是一生的潮湿。
希望各企业一定要注意和重视安全问题,希望学校和学生都提高安全意识。
这样的悲剧不能再发发生了。
行文至最后,笔者用新华社的一句话结尾:
生命没有演习,安全岂容试错。
正规的配资平台,319策略,股票配资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