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留意过,孩子叫你的时候,是喊“妈妈”,还是简单的一声“妈”?
有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孩子的生活:
她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中,有一天放学回家,脱口而出一句“妈,我回来了”。
她愣了一下,不自觉地追问一句:“你刚才叫我什么?”
女儿疑惑地看着她:“妈,不是一直这样叫吗?”
可她心里不是滋味:
明明之前都叫“妈妈”啊,怎么突然改口了?
视频底下,一条高赞回答戳中了不少妈妈:
“孩子没意识到的变化,妈妈却能感受到。”
有些妈妈难以接受,觉得孩子跟自己没有小时候那么亲近了。
其实,一声“妈”或者“妈妈”,不只是称呼的变化,更是一段关系的温度记录器。
它藏着孩子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也反映着你们互动方式的转变。
前几天,在楼下遇到几个邻居,大家围着闲聊了起来。
正聊着,刚好遇到王阿姨的女儿放假回来,远远就听到她嗲声嗲气地喊:
“妈妈,你们在这干嘛呢?”
又接着抱怨一句:“终于放假了妈妈,最近可把我累坏了。”
王阿姨笑着一把就搂住孩子,让孩子回家吃好吃的去。
一旁的邻居忍不住问:
“你们家女儿都上高中了,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妈妈’‘妈妈’的叫?”
说实话,我当时也有点意外。
在我印象里,大部分十几岁的孩子都喊“妈”“老妈”,很少还有人保留小时候的“妈妈”叫法,更别说撒娇了。
但后来听王阿姨说起,我们才知道,她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好。
从女儿两岁起,她就坚持每天晚上讲故事、读绘本;
哪怕加班回来再晚,也会留出哪怕十分钟,陪孩子躺一会、聊一聊。
女儿考试考砸了,她不急着讲道理,而是陪着坐下,温柔地说一句:
“没事儿~下回咱们加把劲就行了。”
这种长年累月的高质量互动,让女儿始终保留着一种童心未泯的依赖与安全感——
让她即使长大了,也可以坦然地表达依赖,可以毫无顾忌地喊一句“妈妈”。
听着或许稚气,却藏着深深的信任与爱。
但与此同时,我身边也有不少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开始改口叫“妈”了。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她儿子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
上幼儿园大班起,就坚持自己背书包、穿衣服,不太愿意让妈妈帮忙,也逐渐从“妈妈”变成了“妈”。
她起初还有点失落,后来才慢慢意识到:
儿子并不是疏远她,而是天生独立要强,加上他对自己的东西也很有主见。
那句“妈”,并不带有刻意的疏离,只是他们在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
特别对孩子来说,他们脑海里并没有“亲近”或“疏远”的概念;
更多时候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表达方式也变得更简洁直接。
一声“妈”也好,“妈妈”也罢,关键是这段关系里,还有没有温度、有没有回应。
因为很多时候,真正让关系变淡的,并不是称呼的变化。
而是当孩子想靠近时,父母却没有停下脚步;
当孩子试图表达时,父母却敷衍了事回应。
很多妈妈第一次听到孩子喊自己“妈”时,往往会愣住——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突然改了口?
这声变化,看似只是一个字的简化,却常常在妈妈的心头掀起巨浪。
其实,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称呼的变化,往往与独立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2-4岁,是“语言模仿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尚未发展成熟,更偏爱“妈妈”“饭饭”“抱抱”这样的重复词,既简单,也能强化依恋感。
●5-8岁,进入“认知过渡期”。
语言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同时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因此在“妈妈”和“妈”之间混用。
●9岁以后,语言趋于功能性。
孩子有自己的角色认知,更倾向于使用简洁、理性的表达方式,于是“妈”“爸”变得更常见。
这个阶段,如果家长频繁使用“你都这么大了还……”这样的评价语,孩子便会自动调整表达方式。
变得沉默,不再撒娇,不再主动分享,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点”“懂事一点”。
但一个开始隐藏情绪的孩子,不是长大了,而是不相信你能理解ta。
丹佛大学心理学家说过: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把积极的关注内化,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相反,很多时候被父母忽视的细节,往往也会成为孩子称呼变化的分水岭。
网友@阿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在她的记忆里,从会说话开始,她就一直喊“妈”。
因为她的妈妈对她特别严格,从小她就觉得“妈妈”这个词,好像有点太黏、太撒娇了,喊不出口。
小时候稍微犯个错,她妈会把她教训一顿;
被小朋友欺负了,她妈会反过来说教:“就你爱玩!”
有时候想跟妈妈撒娇,她妈也会推搡着说:“不害臊啊都多大人了!”
于是,渐渐地,阿秋学会了不分享、不表达,要当一个懂事的孩子。
阿秋说,很多年后她才知道,她在试图适应一段没有太多温柔的亲子关系。
有时候喊“妈”,不完全是因为年龄到了,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ta在这段关系里不再有安全感。
当亲密被忽略,依赖被打断,孩子会本能地用更简洁、更理性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所以,孩子叫你“妈”,未必是坏事。
但这背后,是否藏着不被满足的需求和爱,就值得我们停下来想一想了。
我们无法决定孩子怎么称呼我们,但我们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应这段关系。
对父母来说,孩子究竟是喊“妈”还是“妈妈”,从来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真正值得我们在意的,是那声称呼背后,孩子是否愿意跟我们亲近。
所以,在这种微妙的“称呼转变期”,父母更要学会用心回应孩子的变化。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合适,可以尝试:
1.尊重改变,不强求叫“妈妈”
孩子不再叫你“妈妈”,别急着纠正。
越是强行拉近,越容易适得其反。
你可以温柔回应:
“我喜欢你小时候叫我‘妈妈’,那时候你特别可爱。但现在这样也很好。”
2.少讲道理,多讲感受
当孩子情绪激动、做错事时,他最不需要的是讲一堆“你应该怎么样”的大道理。
而是,需要一句简单的理解:
“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
“我在呢,没事的。”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接纳公式”:
先共情,再引导,最后解决问题。
比如他摔了一跤,别说“让你不看路”,
你可以先说:“摔疼了吗?来我看看”。
等他被情绪接住了,再说安全提醒,效果往往更好。
3.“共情三步法”,接收孩子的情绪
别让他觉得:高兴的时候可以找你,不开心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消化。
一个孩子只有在悲伤时也能靠近父母,才是真的有底气长大。
我们可以试着做到三件事:
●识别情绪:“你看起来很烦。”
●表达理解:“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觉。”
●提供支持:“你愿意跟我说说,还是想自己待一会?”
让他知道,你永远不是一个评判者,而是一个情绪收纳站。
4.制造专属瞬间,修复亲子关系
哪怕孩子再大,也依然需要亲子专属时间。
比如设定每晚十分钟的“睡前对话”,不讲学习,不谈规矩,只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再比如在节日时送他一封手写的信、一顿只属于你们俩的晚餐、悄悄在他书包里放一张便利贴……
这些小事,会让他觉得:“原来我是被在乎的”,从而形成一种自信和底气。
孩子叫你“妈妈”还是“妈”,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符号。
真正的告别,不是一声称呼的改变,而是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方向,慢慢把情绪藏起来,把依赖收起来。
接受孩子的变化,就是父母学会放手,给他们空间去探索和独立。
孩子终究要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我们要做的不是拉住他的羽翼,而是在他低谷时,依然成为他落脚的枝头。
成长是孩子的必修课,而放手与接纳,是我们做父母的修行。
点个,你我共勉。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规的配资平台,319策略,股票配资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