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一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据媒体报道,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为了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并称“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步入社会,成长仍需家庭和学校共同助力”。
媒体记者搜索发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关于大学家长会、高中大学衔接班、大学要求晨跑打卡等新闻,不少人总是闻之色变,将它们和“大学高中化”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人们心中的“大学”是自由开放的,这种“自由”与家长参与、学校要求的“约束”之间,似乎存在天然张力。况且,大学生多已年满18岁,在法律层面上属于成年人了。“家长”一词通常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那么,一个成年人的父母还能被称为“家长”吗?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不过,在质疑大学新生家长会之前,我们还需要具体了解其内容和形式。就像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在开学之初“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这点并无不可。同样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组织新生家长们参观了水产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等各种生物学实验室,之后介绍了学院情况、学生培养体系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等。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家长会,这类活动通常不强制参与,且只是为了增进家长对学校、专业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的“家长会”其实不同于很多人印象中那种汇报成绩、布置任务的模式。舆论对此敏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大学高中化”的担忧,害怕高校教育失去自主与开放的底色。然而,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或许并不在于“应不应该开家长会”,也不宜简单将其定性为一种“退步”。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应当是,无论采取何种沟通形式,家校之间都应明确共同的育人目标,那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生活的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也可以采取更多元、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支持方式。比如南京传媒学院在2024年新学期就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该课程涵盖如何使用医保、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等知识,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学新生中,有不少年轻人通过高考,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从农村来到城镇,面临着同样的“过渡窘迫”,他们的需求也应该被看见。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课程也好,家长会也好,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终极问题。“没人能代替自己过好生活”,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大学生活对于这些成人世界的新手来说,也许就宝贵在可以抓住一切“向外探索”的机会,也有足够时间去试错和碰壁,这份成长的自由,不应该被过度约束。
正规的配资平台,319策略,股票配资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